2010年5月29日 星期六

愛因斯坦語錄


一個從未犯錯的人是因為他不曾嘗試新鮮事物。
Anyone who has never made a mistake has never tried anything new.

常識就是人到十八歲為止所累積的各種偏見。
Common sense is the collection of prejudices acquired by age eighteen.

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在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愛氏自言引述某前人的話)
Education is what remains after one has forgotten everything he learned in school.

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戰會用哪些武器,但第四次世界大戰中人們肯定用的是木棍和石塊。
I do not know with what weapons World War III will be fought, but World War IV will be fought with sticks and stones.

如果我們知道我們在做什麼,那麼這就不叫科學研究了;不是嗎?
If we knew what we were doing, it wouldn't be called research, would it?

創新不是由邏輯思維帶來的,儘管最後的產物有賴於一個符合邏輯的結構。
Innovation is not the product of logical thought, even though the final product is tied to a logical structure.

要打破人的偏見比崩解一個原子還難。
It is harder to crack a prejudice than an atom.

所謂現實只不過是一個錯覺,雖然這個錯覺非常持久。
Reality is merely an illusion, albeit a very persistent one.

真正有價值的是直覺。在探索的道路上智力無甚用處。
The only real valuable thing is intuition. The intellect has little to do on the road to discovery.

創新的秘密在於知道如何把你的智謀藏而不露。
The secret to creativity is knowing how to hide your sources.

科學的全部不過就是日常思考的提煉。
The whole of science is nothing more than a refinement of everyday thinking.

真理就是在經驗面前站得住腳的東西。
Truth is what stands the test of experience.

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無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動著進步,是人類進化的源泉。
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 For knowledge is limited, whereas imagination embraces the entire world, stimulating progress, giving birth to evolution.

在我看來,現在有許多人—甚至包括科學家—似乎都祇是見樹不見林。關於歷史與哲學背景的知識,可以提供給那些大部份正受到當代偏頗觀念所左右的科學家們一種不隨波逐流的獨立性。這種由哲學的洞察力所創造的獨立性,依我來看,正是一個工匠或專家,與一個真正的真理追尋者之間,最大的區別。
So many people today — and even professional scientists — seem to me like someone who has seen thousands of trees but has never seen a forest. A knowledge of the historic and philosophical background gives that kind of independence from prejudices of his generation from which most scientists are suffering. This independence created by philosophical insight is — in my opinion — the mark of distinction between a mere artisan or specialist and a real seeker after truth.

如果一個想法在一開始不是荒謬的,那它就是沒有希望的。
If at first the idea is not absurd, then there is no hope for it.

摘錄自:維基語錄,自由的名人名言錄

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成見


  據說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科學家把五隻猴子關在同一個籠子裡,然後在旁邊放一根香蕉,只要一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科學家就對猴子噴水,幾次之後,五隻猴子都不敢去拿香蕉了。幾天後,科學家把其中一隻猴子放出來,關進一隻新猴子,這隻新猴子一看到香蕉就伸手要拿,結果立刻被其他四隻阻止,因為牠們知道只要想去拿香蕉,就會被噴水。科學家後來陸續把舊猴子放出來,再關進新猴子,直到最初的五隻猴子已經全都不在內。最後,即使科學家不再噴水,新關進去的猴子也都不再敢去拿香蕉了。

  社會規範大多是這樣形成的,人們也不再去追究為何要遵守那些規範,這就等於是一種看不見的束縛。這種現象不全然是壞的,但也不會全是好的。有的規範一旦破壞了,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例如在中國東北世代相傳絕不可獵捕行動緩慢的土撥鼠,後來新進移民不信邪,結果爆發大規模的致命傳染病。有的規範會因勢易時移而徒留形式,比如冠夫姓,當然這項規範到今天已經幾乎不在了。

  那些深植人心的社會規範可以算是一種成見,規範性的成見。相對的也有實證性的成見,就是那些被視為天經地義的道理。如果有人認為某個道理是理所當然,那麼這個道理就是一個成見,而他的思想已經被這個成見所束縛了。一個人可能會受到無數個成見的束縛而不自知,甚至怡然自得。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都是如此,但其中有一群人,他們的任務就是不斷去掙脫這些成見的束縛,那就是科學家。

  在台灣,說到科學家就會聯想到物理、化學、天文、生物這些領域,而不會想到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等學科,所以也許說學者會比較適當。不過在德文裡,科學家和學者其實都是同一個字。愛因斯坦說:「常識就是人在十八歲以前所累積的各種成見。」科學的發展常是由於知識的累積,但如果要有重大突破,通常都是要有知識的革命,也就是要推翻既有的成見。為了有助於推翻成見,我想有一個好方法,就是盡可能去發掘自己的成見,並把它們定位為假設。

  作為自我期許,我也必須不斷的去找出自己的成見。過去所有老師、課本、長輩所曾經教導過的觀念,全部都應該再思考和再檢討。所有我以為是天經地義的道理,都應該再質疑。透過不斷的追問「是什麼」和「為什麼」,才有可能擺脫成見的束縛,達到思想的自由。也許這是一項永無止盡而且也不可能達成的任務,就好像自以為成功脫逃的美猴王,最後發現自己仍然還在佛祖的手掌心上一樣。只能說這是科學家的悲觀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