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25日 星期二

成見


  據說有一個實驗是這樣的:科學家把五隻猴子關在同一個籠子裡,然後在旁邊放一根香蕉,只要一有猴子伸手去拿香蕉,科學家就對猴子噴水,幾次之後,五隻猴子都不敢去拿香蕉了。幾天後,科學家把其中一隻猴子放出來,關進一隻新猴子,這隻新猴子一看到香蕉就伸手要拿,結果立刻被其他四隻阻止,因為牠們知道只要想去拿香蕉,就會被噴水。科學家後來陸續把舊猴子放出來,再關進新猴子,直到最初的五隻猴子已經全都不在內。最後,即使科學家不再噴水,新關進去的猴子也都不再敢去拿香蕉了。

  社會規範大多是這樣形成的,人們也不再去追究為何要遵守那些規範,這就等於是一種看不見的束縛。這種現象不全然是壞的,但也不會全是好的。有的規範一旦破壞了,可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例如在中國東北世代相傳絕不可獵捕行動緩慢的土撥鼠,後來新進移民不信邪,結果爆發大規模的致命傳染病。有的規範會因勢易時移而徒留形式,比如冠夫姓,當然這項規範到今天已經幾乎不在了。

  那些深植人心的社會規範可以算是一種成見,規範性的成見。相對的也有實證性的成見,就是那些被視為天經地義的道理。如果有人認為某個道理是理所當然,那麼這個道理就是一個成見,而他的思想已經被這個成見所束縛了。一個人可能會受到無數個成見的束縛而不自知,甚至怡然自得。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都是如此,但其中有一群人,他們的任務就是不斷去掙脫這些成見的束縛,那就是科學家。

  在台灣,說到科學家就會聯想到物理、化學、天文、生物這些領域,而不會想到社會學、政治學、經濟學、歷史學等學科,所以也許說學者會比較適當。不過在德文裡,科學家和學者其實都是同一個字。愛因斯坦說:「常識就是人在十八歲以前所累積的各種成見。」科學的發展常是由於知識的累積,但如果要有重大突破,通常都是要有知識的革命,也就是要推翻既有的成見。為了有助於推翻成見,我想有一個好方法,就是盡可能去發掘自己的成見,並把它們定位為假設。

  作為自我期許,我也必須不斷的去找出自己的成見。過去所有老師、課本、長輩所曾經教導過的觀念,全部都應該再思考和再檢討。所有我以為是天經地義的道理,都應該再質疑。透過不斷的追問「是什麼」和「為什麼」,才有可能擺脫成見的束縛,達到思想的自由。也許這是一項永無止盡而且也不可能達成的任務,就好像自以為成功脫逃的美猴王,最後發現自己仍然還在佛祖的手掌心上一樣。只能說這是科學家的悲觀宿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