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27日 星期三

戰略概念漫談


  對於戰略研究,入門第一堂課就是「什麼是戰略」,這是個基礎的大哉問,在往後不斷學習的過程當中,仍要隨時回過頭來檢視這個問題。似乎是因為如此,鈕老師一門特別重視概念界定,鈕老師自己也說過,埋首在戰略研究的領域裡,偶爾也會有一種不清楚自己究竟在研究什麼東西的感覺。相較於國際關係,至少就我個人在外交系學習的經驗來看,在第一節課讀了外交的定義之後,就再也不需要去問「什麼是外交」,或者「什麼是國際關係」了。在這樣的環境下,加上缺乏方法論的訓練,國際關係的學生對概念界定的重視,似乎是不如政治學的學生,也不如戰略研究的學生。(政治學的學生不等於政治系的學生,戰略研究的學生也不等於戰略所的學生,特此說明。)

  在問過了「什麼是戰略」之後,第二個問題就是「戰略與政策的關係為何」。在我接觸戰略研究之前,很自然的認為戰略的位階高於政策,大部份的人好像都跟我一樣。我第一次看到不一樣的意見,那是在鈕老師的《大戰略漫談》裡,他列出來階層是「國家利益→國家目標→國家政策→國家戰略」,我完全被他衝擊到了。

  戰略的定義跟政治一樣,可以列出一拖拉庫,可是給政策下過定義的人好像屈指可數。在比較早的時代裡,政策是平時的指導,相對的,戰略就是戰時的指導,兩者之間的界線是非常明顯的。自從克勞塞維茲提出「戰爭是政策的工具」之後,「戰略受政策的支配」就成為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規則。也許必須再強調一次,在這個年代,戰略只具有軍事意義,而政策只具有政治意義。

  大約自從李德哈特提出大戰略,薄富爾提出總體戰略之後,平時也有戰略的想法慢慢普及了,但也產生一個學術上急待解決的問題,戰略與政策的概念似乎開始混淆了,令人不得不去更精確的界定這兩個概念。暫且撇開政策的定義,戰略的定義同樣是令人頭痛,這個字彙的廣泛使用,似乎有脫離其本身概念的傾向,簡單的講就是被濫用了,被濫用的結果就是像「民主」這個詞彙一樣,指導性被降到最低。

  從小克、小李,到薄富爾這一路的發展,都一貫的認為「戰略受政策的支配」。其實小克和小李所使用的戰略概念都還是軍事性的,所以薄富爾的看法就顯得比較重要。他在《行動戰略》裡畫了一條界線:政策是主觀的,戰略是客觀的;根據政策的目的,戰略才能選擇其目標,並採取手段。以上可以說是戰略研究一路發展出來的一種「正統」的架構。今天在台灣的國際關係領域裡,顯然普遍認為戰略的位階高於政策,但卻又並未建立出一個完整的架構。此外,越來越多人使用「外交戰略」這個詞彙,同樣也幾乎沒有人嘗試界定它的概念,這種情形也許是以匪區最為嚴重。在我看來,「外交戰略」一詞被使用之處,根本是和「外交政策」沒有差別。

  在台灣,或者說在華語區,還有另一個問題,就是strategy一詞應如何翻譯。一般認為最初「戰略」是日文翻譯,在清末民初傳入中國,直到現在一直都是法定軍事術語。目前企業界則是譯為「策略」,在此有必要引用鈕老師的看法來說明:

  目前工商界又常把「strategy」譯為「策略」,這也未嘗不可,但他們卻似乎不知道「strategy」本來是軍語,而把「strategy」譯為「戰略」也已有將近百年的歷史。……西方人將戰略觀念應用到非軍事領域時,仍保持原有名詞不變,並未另創一新名,只是擴大其解釋而已。所以在我國若用「策略」來代替「戰略」,則不僅會一名兩譯,徒增困擾,而且也適足以顯示一般社會人士對於戰略原義缺乏了解。所以,……我們所說的「戰略」其原義即為英語中的「strategy」。我們只使用這一個名詞,也只有一種解釋。其他的名詞則最好不用,以免導致誤解。(《戰略研究入門》 第一章》)

  在我看來,其實企業界也用得習慣了,總是不好叫人家更改。但是我們必須了解,翻譯這個事沒那麼簡單,雖然「戰略」與「策略」這兩個詞彙都可譯為「strategy」,但並不代表兩者可以完全等同視之,有必要去追溯他們在中文世界裡的根本語意。根據我個人不負責任的看法,「策」隱含有「政策」的意思,所以「策略」一詞較接近古代所說的「政略」,翻成白話文就是「政策的戰略」。

  另外,賽局理論的研究也習慣翻譯成「策略」,我個人不負責任的猜測,因為賽局理論發源於經濟學,而經濟學的研究對象經常是工商業,所以兩者的翻譯自然是同一套系統。

  最後要提一下張亞中的《國際關係總論》裡對「外交政策」所下的定義:「外交政策是一國處理對外關係時所運用的官方策略。」我想以一個學生的身份,應該可以不用顧忌的大肆批評。這個定義非常糟糕,它使用「策略」這個詞彙,卻又沒有賦予界說,而且它的內在邏輯已經把「政策」和「策略」畫上等號。多詞一概念或是一詞多概念通常只會製造更多問題而已。事實上,戰略研究裡也還有很多概念需要界定,不應只對國際關係苛責。

  也許會有人對我說:「你想這些有的沒的幹麻?管用就好啦!」我想起小克在界定完戰略和戰術的概念之後,他好像深恐別人會對他說這種話,所以他把話說在前頭:

  一定有讀者認為,沒有必要把戰術和戰略這兩個十分接近的事物做如此細緻的區分,認為這對作戰本身沒有直接作用。可是任何理論首先必須澄清雜亂無章的、甚至可以說是混淆不清的概念和觀念。只有對名稱和概念有了共同的理解,才可能清楚而順利地研究問題。(第二篇第一章)

  又也許有人會對我說:「我是讀國際關係的,戰略家說的話我不想聽。」對於這樣的人,我只好再引用呂亞力在《政治學方法論》裡提到的看法:

  概念構成陳述語的內容,從某種角度來看,說它們呈現科學的「內涵」,並不為過,因此研究者對概念的形成與應用,不能不慎。當一門學科發展的早期,描敘與通則均以日常語言表示,概念也都採自日常語言,此種概念具有數項缺點:(一)缺乏精確性;(二)使用上不一貫:在不同情況下,同一概念的意義可能並不完全一致;(三)其所組成之通則的解釋與預測能力頗為有限。因此,隨著學科的進展,日常用語的概念必須漸為科技的概念(technical concepts),或建構的概念(constructed concepts)所取代,才能促進學科進一步的前進。

沒有留言: